当前位置:通知公告>正文

关于开展学校第六届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的通知
发布者:杨亚娟    发布日期:2025-01-14    查看:403  次


主要工作要求如下:

浙商职院教发通〔2024〕3号

 

各二级学院: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高地建设,加快培育精益求精的“浙江工匠”和创新创业的生力军,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全国、浙江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工作要求,学校决定举办第六届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现将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比赛内容

重点考察教学团队针对某门课程中部分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达成教学目标、进行反思改进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根据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要求,对接职业标准(规范)、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契合层次定位,拓展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公共基础课程内容应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基础性、职业性、时代性,体现学科知识与行业(或职业)应用场景的融合。专业课程内容应对接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体现专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绿色化改造,鼓励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模块化课程。实训教学内容应体现真实工作任务、项目及工作流程、过程等。结合教学实际融入科学精神、工程思维、创新意识和数字素养,注重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培育。

(二)教学设计。依据国家教学标准、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针对参赛教学内容,进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针对不同生源分类施教、因材施教。合理运用平台、技术、方法和资源等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杜绝各种形式主义。公共基础课根据学科特点选用恰当的教法学法;专业课程鼓励实施项目式、任务式、案例式、情境化教学,强化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手脑并用。

(三)教学实施。落实育人为本,重视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综合素养的培育;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开展师生、生生有效互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合理运用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推动深度学习,提高学生基于任务(项目)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教学过程真实数据,并根据反映出的问题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专业课程倡导引入典型生产案例;实习实训应落实《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岗位实习标准、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等,教师规范操作、有效示教。按照《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要求规范选用教材,鼓励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和数字教材。

(四)教学评价。聚焦教学目标达成,关注学生全面成长,重点考核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学习行为的精准分析,个性化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成效。

(五)教学反思。深度思考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总结在更新教育理念、落实课程思政、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角色、改进教学评价、运用信息技术、培育数字素养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做到设计理念、教学实施、育人成效的有机统一,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赋能的“大先生”。

二、参赛团队分组及要求

(一)参赛团队组成

参赛教师应为我校在职教师,每个教学团队2—4人,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可以以教师个人形式参赛。每个教学团队由实际承担参赛课程或相关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结构合理,35岁以下(含)的教师不少于1人,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取得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教师不少于1人;专业课程团队“双师型”教师占比50%以上。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可吸收1名学校聘用的企业兼职教师作为团队成员参赛。鼓励国家级和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主持人以及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优秀教师报名参赛。

(二)参赛团队数量

专业学院参赛团队数量不少于2个,公共学院参赛团队数量不少于1个。

三、比赛材料及进程安排

本次比赛分为网络评审与现场比赛两个阶段进行,评分标准参照2024年浙江省高职院校教学能力比赛相关评分指标(附件1)。

(一)网络评审

各参赛团队通过学校教学项目管理系统提交参赛作品参加网络评审,网络评审材料应包括:

1. 教学实施报告。教学团队在完成教学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之后,撰写1份教学实施报告。报告应梳理总结参赛作品的教学整体设计、教学实施过程、学生学习效果、反思改进措施等方面情况,突出重点和特色,体现创新举措和具体成效,可用图表加以佐证。中文字符在5000 字以内(文末注明正文“中文字符统计数”),插入的图表应有针对性、有效性,图表尺寸合适、文字清晰可见,一般不超过12张,单张图标原则上不超过半页。

2. 教案。教案应包括授课信息、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活动安排、课后反思等教学基本要素,要求设计合理、重点突出、前后衔接、规范完整、详略得当(其中课中教学活动安排占主要篇幅),体现具体的教学内容、活动及时间分配,能够有效指导教学实施,课后对授课实效、改革创新、存在不足及改进设想进行客观深入反思,详见《教学能力比赛参赛教案参考模板》(附件2)。原则上教案对应的教学内容可以是一次课,也可以是一个教学单元或一个教学任务,所选的教学内容应相对独立、完整,与本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对应,要求不少于2学时;专周实习实训、岗位实习,以及有场地设备特殊要求的实训教学内容可连续安排3-4学时(专周实习实训、岗位实习的教案应符合真实项目、岗位实践教学实际。每次课的教案按序逐一标明序号,合并为一个文件提交)。

(二)现场比赛

1. 参赛团队简要介绍教学实施报告的主要内容、创新特色,时间不超过4分钟。

2. 针对教案中的自选内容进行无学生教学展示(如新知讲解、示范操作、学习结果分析、课堂教学小结等),教学展示应符合无学生教学情境,时间6-8分钟。

3. 参赛团队回答评委针对参赛作品材料、教学实施报告和无学生教学展示提出的问题(包括参赛作品所涉及的学科、专业领域的素质、知识、技能等)。

四、比赛报名及时间安排

比赛报名和报送材料在学校教学项目管理系统(http://zjsy.kypt.chaoxing.com/)进行。各团队负责人在系统中填写参赛团队成员,并于11月25日15:00点前将网络评审材料以PDF格式上传(教学实施报告和教案合并为一个文档)文档中严禁出现申报者的个人相关信息,否则取消比赛资格。

现场比赛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五、比赛奖项设置

依据网络评审及现场比赛得分情况,按照总参赛作品数的10%、20%、40%的比例分别获校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并择优推荐参加省赛。

联系人:高杰 18868817859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2024年10月11



材料提交时间:
2024-10-11至2024-11-28
此次申报参与的项目类型如下,点击进入在线申报: